“好事將近,敬請期待”。11月3日威馬汽車官方社交媒體釋放的信號,為這家沉寂已久的新勢力車企蒙上復蘇迷霧。伴隨小威隨行APP于11月5日重新上線iOS與Android平臺,藍牙車控、遠程車控等核心功能恢復運行,市場關于其復產的猜測愈發熱烈。而更具行業震動性的消息是,有媒體披露湖北本土最大新能源民營企業楚能新能源正有意接手威馬星暉工廠,這場“電池巨頭+破產車企”的潛在聯姻,不僅讓威馬的產能遺產成為焦點,更折射出新能源行業“產能重構”與“跨界造車”的新邏輯。

威馬能在拜騰、博郡等同類企業中獲得接盤青睞,核心在于其沉淀的產能與資質硬資產。創始人沈暉早年力推的自有產能戰略,如今成為其最寶貴的“遺產”:位于湖北的星暉工廠與浙江溫州工廠均按工業4.0標準建造,其中星暉工廠規劃年產能達15萬輛,配備智能焊接、自動化總裝等生產線,曾實現威馬EX5、EX6等車型的批量生產,是少數通過工信部產能驗收的新勢力工廠。更關鍵的是,威馬手握完整的新能源汽車生產資質,這在“資質難求”的當下堪稱稀缺資源,近年來工信部嚴控新建車企準入,收購現有資質成為跨界玩家入場的最優路徑,威馬的資質價值較產能本身更受資本看重。據業內測算,僅重建同等規模工廠與獲取資質的成本就超80億元,這讓其成為破產車企中的“優質標的”。
潛在接盤方楚能新能源的跨界意圖,暗藏“電池+整車”的產業協同野心。這家成立于2021年的企業背靠全國第四大經銷商集團恒信汽車,已在江夏、孝感、宜昌建成三大生產基地,形成超100GWh的動力與儲能電池產能,在電池能量密度、循環壽命等核心指標上穩居行業前列。對楚能而言,接手威馬工廠可實現三重價值:其一,依托自身電池技術優勢,快速打通“電芯-電池包-整車制造”產業鏈,較從零布局節省2-3年時間;其二,借助恒信汽車的4S店網絡與渠道資源,解決整車銷售的終端通路問題,形成“制造+銷售”閉環;其三,湖北本土企業的身份能更好對接地方政策支持,與威馬星暉工廠的區位形成協同。這種“電池企業+經銷商背景”的組合,恰好彌補了傳統造車新勢力“重研發、輕制造、弱渠道”的短板。
但這場潛在合作仍需跨越沉重的債務鴻溝。公開信息顯示,威馬星暉工廠的資產主體已被凍結60億元股權,而威馬整體涉及的供應商欠款、用戶退款等債務規模超百億元。楚能若要接手,需通過債務重組、資產剝離等方式厘清權屬,這不僅考驗資金實力,更需應對復雜的法律流程。此前多家企業曾與威馬接觸,但均因債務問題止步,楚能能否突破僵局,關鍵在于其能否聯合資本方設計合理的債務解決方案。值得注意的是,威馬自身也在積極釋放復蘇信號:除重啟APP外,有消息稱其計劃于11月底召開新車發布會,售后團隊已陸續上崗,這種“自救+外力”的組合,為工廠盤活增添了更多可能性。
值得注意的是,威馬工廠的“搶手”本質是新能源產業資源整合的必然結果。當前市場呈現兩極分化:一邊是跨界玩家急需產能與資質入場,另一邊是部分新勢力因資金鏈斷裂導致優質資產閑置。楚能與威馬的潛在合作,提供了“優質產能+產業資本”的重組范本。電池企業通過接手整車工廠實現產業鏈延伸,破產車企的資產價值則通過專業運營重獲新生。這種整合趨勢在政策端亦得到支撐,湖北正推動新能源產業集群發展,鼓勵本土企業通過兼并重組提升產業集中度,楚能接盤威馬工廠恰好契合這一政策導向。
當威馬的生產線有望再度運轉,楚能的跨界造車藍圖逐漸清晰,新能源行業的資源重組正進入深水區。這場潛在的合作不僅關乎兩家企業的命運,更標志著行業從“野蠻生長”向“精耕細作”的轉型,產能不再是單純的規模指標,而是需與技術、渠道、資本深度匹配的核心資產。若楚能最終成功盤活威馬工廠,將為更多陷入困境的新勢力提供“復活樣本”,也為新能源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注入新的活力。